东汉末年分三国哪三国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
谮城挚393 2025-09-11 09:11:42
东汉末年分别形成了魏、蜀、吴三个民族。 东汉末年时期,由于政治腐败、社会动荡和军阀割据等影响导致王朝内部分裂,最终形成了三个相互对立的政权。这三个政权分别是: 1. 曹魏:由曹操所建立,其首都位于许昌。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家,他在东汉末年混乱的局势中逐渐崛起并掌控了大部分北方地区。曹魏在统治时期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,实行严格的军事制度和行政管理,但在对内对外的斗争中也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。 2. 蜀汉:由刘备所建立,其首都位于成都。刘备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家,他在东汉末年混乱的局势中和其他势力相互争夺统治地位。刘备建立蜀汉后,致力于进步农业生产和加强地方政权,但在和曹魏的长期对抗中逐渐衰弱,并最终被曹魏所灭。 3. 东吴:由孙权所建立,其首都位于建业(今江苏南京)。孙权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军事将领和政治家,他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和其他势力相互争夺统治地位。孙权建立东吴后,致力于进步海上贸易和加强中央集权,成为东汉末年后期绝顶大的政权其中一个。东吴在统治时期和曹魏进行多次战争,形成了鼎盛时期,但在孙权去世后,东吴逐渐衰落,并在后来被晋朝所灭。 这三国的分立最终演变成了著名的三国时期,这一历史时期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、文化和军事影响。
研江创业 2025-09-11 09:00:00
东汉末年分三国,东汉末年和三国的历史是互相承接的。东汉末年的历史主要是指黄巾之乱后,董卓乱征,诸侯并起后来到曹操,刘备,孙权逐渐三足鼎立的时代。而三国时期严格来说应该是从曹丕代汉,汉献帝刘协禅让开始,一直到东晋建立,统一中国结束。二者是有前后联系的,不一个时代
zidane 2025-09-11 09:39:41
东汉全国设十三州 汉代监察区名。又称部。东汉全国设十三州,一州所辖郡、国几许不等。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,巡察所属郡、国,督察郡、县官吏和地方豪强,纠举不法,弹劾污吏。东汉灵帝中平五年,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。从此,州逐渐变成行政区,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。东汉末年,各州或置牧,或置刺史,以资望轻重为转移。 司隶州 东汉州名。亦称司隶校尉部。东汉时辖郡七,县一百零六。治所,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,在洛阳县。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。司隶州的辖境等于于今河北南部、河南北部、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。 青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、国十一,县六十五。治所临淄县,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。辖境等于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。 幽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、国十一,县九十。治所蓟县,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。辖境等于于今北京市、河北北部、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。 徐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、国五,县六十二。治所郯县,在今山东都城县。汉末移治下邳,在今江苏邳县东。三国曹魏移治彭城,即今江苏徐州。辖境等于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。 冀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、国九,县一百。治所邺县,在今河北临漳西南。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,在今河北冀县。辖地等于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、山物品部、河南北部。 荆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七,县一百一十七。治所汉寿县,在今湖南汉寿县北。汉末移治襄阳县,在今湖北襄樊市。辖境等于于今湖北、湖南大部,及河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。 扬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、国六,县九十二。治所历阳,在今安徽和县。汉末移治寿春,在今安徽寿县。辖境等于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、浙江、福建三省,湖北东部、河南东南部。 兖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、国八,县八十。治所昌邑县,在今山东金乡西北。辖境等于于今山物品南及河南东部。 豫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、国六,县九十七。治所谯县,在今安徽亳州。辖境等于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,安徽北部。 凉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、国十二,县九十八。治所陇县,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。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,在今甘肃武威县。辖境等于于今甘肃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,及陕西西部。 益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、国十二,县一百一十八。治所雒县,在今四川广汉。汉末移治成都,在今四川成都。辖境等于于今四川、云南、贵州大部,及陕西、甘肃、湖北的一小部分。 并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九,县九十八。治所晋阳,在今山西太原西南。辖境等于于今山西、内蒙古自治区、河北、陕西的部分地区。 交州 东汉州名。辖郡七,苍太十六。治所龙编,在今越南河内以北。三国孙吴移治番禺,在今广东广州。辖境等于于今广东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,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。 雍州 东汉州名。东汉兴平元年分凉州和三辅地区置。辖郡九。治所长安,在今陕西西安西北。辖境等于于今陕西中部、甘肃东南部、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。 西州 即凉州。因地处中原之西部而称西州。 荆襄九郡 即荆州。荆州曾以襄阳为治所,故以此相称。东汉初,荆州置七郡,后增置襄阳和章陵二郡。 九郡四十二州 指荆州。按:当为九郡四十二县。东汉荆州共辖县实为一百一十七。四十二实为南阳、江夏、襄阳三郡所辖县数目。 江东八十一州 江东六郡实为九十二县。 广州 州名。东吴所置。辖十郡、国。治所番禺,在今广东广州南。辖境等于于今广东、广西。 蔡颇 即蔡州、颖川。按:蔡州,本汉代汝南郡地,隋代置蔡州,治所在今河南汝县。二地:处颖水、汝水上游,顺二水可达淮河,抵寿春。 陇右 指陇山以西地区,即凉州。等于于今陕西陇县西部甘肃一带。 东汉及三国时期的州郡划分天下分为十三州,另有洛阳一地称为司州或司隶。三国时期,各国为方便管理,对部分郡县又做了从头划分。至于\\\\\\\"八十一州\\\\\\\"和\\\\\\\"四十一州\\\\\\\"的说法,也许是演义的作者将三国时期的州和后世的州搞混了。 司州河南尹、河内郡、弘农郡、河东郡、平阳郡。(十三州说法中不包括司州)等于于今河北南部、河南北部、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。 兖州 东 郡、东平国、济北国、泰山郡、鲁 郡、任城郡、山阳郡、济阴郡、陈留国。在今山东金乡西北。辖境等于于今山物品南及河南东部。豫州 汝南郡、颍川郡、陈 郡、梁 国、沛 国、谯 郡、弋阳郡、安丰郡。徐州 下邳郡、广陵郡、彭城国、东海国、琅邪国、东莞郡。治所郯县,在今山东郯城县。汉末移治下邳,在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。三国曹魏移治彭城,即今江苏徐州。辖境等于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。青州 齐 国、济南国、乐安郡、北海郡、东莱郡、城阳郡。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。辖境等于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。冀州 安平郡、中山郡、常山郡、赵 国、巨鹿郡、广平郡、魏 郡、阳平郡、清河郡、平原郡、乐陵国、渤海郡、河间郡。冀州治所常山国高邑县。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,在今河北冀县。辖地等于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、山物品部、河南北部。幽州 燕 国、范阳郡、代 郡、上谷郡、渔阳郡、右北平郡、辽西郡、昌黎郡、玄菟郡、辽东郡、乐浪郡、带方郡。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。辖境等于于今北京市、河北北部、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。并州 太原郡、雁门郡、新兴郡、乐平郡、上党郡、西河郡。在今山西太原西南。辖境等于于今山西、内蒙古自治区、河北、陕西的部分地区。雍州 京兆郡、冯翊郡、北地郡、抚夷护军、新平郡、扶风郡、安定郡、广魏郡、天水郡、南安郡、陇西郡。汉光武帝定都洛阳,设立过雍州,然而不久关掉。凉州 武威郡、西平郡、金城郡、张掖郡、酒泉郡、敦煌郡、西海郡。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。三国曹魏移治姑臧县,在今甘肃省武威市。辖境等于于今甘肃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,及陕西西部。益州 蜀郡郡、广汉郡、东广汉郡、梓潼郡、汶山郡、阴平郡、武都郡、汉中郡、巴西郡、巴东郡、涪陵郡、巴郡郡、江阳郡、犍为郡、汉嘉郡、越巂郡、朱提郡、牂牁郡、永昌郡。在今四川广汉。汉末移治成都,在今四川成都。辖境等于于今四川、重庆、云南、贵州大部,及陕西、甘肃、湖北的一小部分。荆州 南阳郡、南乡郡、魏兴郡、上庸郡、新城郡、襄阳郡、江夏郡、长沙郡、南 郡、宜都郡、建平郡、武陵郡、衡阳郡、零陵郡、湘东郡、桂阳郡、临贺郡。在今湖南汉寿县北。汉末移治襄阳县,在今湖北襄阳市。辖境等于于今湖北、湖南大部,及河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。扬州 丹阳郡、吴 郡、毗陵典农校校尉、庐江郡、淮南郡、蕲春郡、豫章郡、鄱阳郡、新都郡、会稽郡、临海郡、建安郡、临川郡、庐陵郡。在今安徽和县。汉末移治寿春,在今安徽寿县。辖境等于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、浙江、福建三省,湖北东部、河南东南部。交州 南海郡、苍梧郡、高凉郡、郁林郡、合浦郡、朱崖郡、交趾郡、九真郡、日南郡。在今越南河内以北。三国孙吴移治番禺,在今广东广州。辖境等于于今广东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,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。
局长24小时有群 2025-09-11 09:37:02
三国时冀州幽州并州分别是: 1、冀州,州名。辖郡、国九,县一百。冀州治所邺县,在今河北临漳西南。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,在今河北冀县。辖地等于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、山物品部、河南北部; 2、幽州,州名。辖郡、国十一,县九十。幽州治所蓟县,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。辖境等于于今北京市、河北北部、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; 3、并州,州名。辖郡九,县九十八。并州治所晋阳,在今山西太原西南。辖境等于于今山西、内蒙古自治区、河北、陕西的部分地区; 冀州大致范围包括河北、天津、北京、山西、辽宁南部、山物品北部的聊城德州、河南部分地区及内蒙部分地区。 幽州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河北北部和辽宁大部、乃至以大同江平原为核心的朝鲜半岛北部。 并州范围大致包括山西太原和大同一带、河北西部保定一带地区。
Wanna dovey 2025-09-11 09:24:40
三国指的是魏国,蜀国,吴国。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,是由于当时天下由“魏、蜀(汉)、吴”三个势力所建立。 263年,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,蜀汉灭亡。两年后司马昭病死,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,建国号为“晋”,史称西晋。公元280年,西晋灭东吴,统一中国,至此三国时期结束,进入晋朝时期。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,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(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)结束,持续36年(或以东吴建国计,为45年),这段时刻内军阀割据,彼此混战。 东汉末年,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锐,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,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,皇权虚弱无力,对地方过度放权,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。而这些割据势力又有著不同的兴起经过和进步脉络,反映出那个动乱时代的多元面给。 参考资料:度娘百科-东汉末年
月儿弯 2025-09-11 09:23:41
三国指的是魏国、蜀国、吴国。三国(220年-280年)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、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。这壹个时期,先后出现了曹魏、蜀汉、东吴三个主要政权。公元190年,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,军阀四起,天下大乱。到赤壁之战时,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,从此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。公元220年,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,定都洛阳,国号“魏”,史称“曹魏”,汉朝正式结束。公元221年,刘备在成都称帝,国号汉,史称“蜀汉”。公元229年,孙权称帝,定都建邺,国号“吴”,因所统治地区居于三国之东,故称“东吴”。公元263年,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,蜀汉灭亡。司马昭去世后,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,建国号为“晋”,史称西晋。公元280年,晋灭东吴,统一中国,三国时期彻底结束。 三国文学 三国文学中以曹魏文学最盛,分为前期的建安文学及后期正始文学,其中建安文学反对靡弱诗风,被后人称为“建安风骨”或“汉魏风骨”。这是由于自曹操等人热爱文学,各地文士纷纷吸附。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为“三曹”及“建安七子”。其他的文学家还有邯郸淳、蔡琰、繁钦、路粹、丁仪、杨修、荀纬等。曹操具有沉雄豪迈的气概,古朴苍凉的风格,著有《短歌行》、《步出夏门行》、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等文。曹丕及曹植才华洋溢,曹丕著有文学点评《典论》,导致文学开始自觉进步。曹植具放荡气质,著有《洛神赋》等文。建安七子和蔡琰、杨修等人关心现实,面给人生。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汉末以来的社会变故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,例如蔡琰的《胡笳十八拍》。